当「无意识」成为设计触媒 —— 读《深泽直人》

26 2 月, 2020 § 当「无意识」成为设计触媒 —— 读《深泽直人》已关闭评论 § permalink

 

文/梁栋﹝LeungTong﹞
 

一、作者,其人其书

深泽直人(Naouto Fukasawa),出生于1956年,1980年毕业于东京多摩美术大学产品设计系,1989年加入IDEO,1996年回到日本成立IDEO工作室,并为公司内部设计师开展「无意识设计」工作坊。2003年,深泽直人独立创建设计公司,开始发布PLUS MINUS ZERO (± 0) 系列产品。除此之外,深泽直人还是无印良品的设计顾问以及三宅一生基金会创建的 21_21 DESIGN SIGHT 总监,现任武藏野和多摩美术大学客座教授。深泽直人三十多年的设计生涯中,曾与众多国际知名品牌合作,其作品赢得全球认可,获得了五十多项国际大奖,包括美国IDEA金奖、德国IF金奖、「红点」设计奖、英国 D&AD 金奖、日本 Good Design 设计奖等。

原研哉(KENYA HARA)这般评价深泽直人:他的想象在太平洋的一个荒芜小岛上,在灵感的海洋中,只有他一人。在惊人的驱动力之下,他开始挖掘想法的脉络以至最大化,同时建立了一个工业综合体来提炼它们。他的想象力之丰富令人吃惊,他的设计提供了如此之多的「可持续被唤醒的意识」。(p229)另一位设计师Jasper·Morrison 赞叹深泽直人总是能察觉到不可察觉的事物(Noticing the Unnoticeable):他在更深层的人类感性之上开展设计,诉诸我们所拥有的智慧,并基于许多经验 —— 包括努力解决问题,利用我们所掌握的工具制作东西,从我们外部的日常环境中获得体验,复用不知名系统中已经见效的符号。他的设计体现出的人文素养就是摆弄这些符号,在难以忍受它们的地方推翻它们,以模仿和略微幽默的方式利用它们。(p037)

和其他产品设计师一样,任何空闲时间都需要保持着对人和材料的关注,不断绘制新的产品形状,原研哉回忆他与深泽直人在一起的时光:和他一起乘坐飞机,每一样东西,从餐具的形状到叉子的模塑材料,再到可以放杯子的托盘圆形凹槽,都会成为他推敲的主题,他总是沉浸在设计之中。(p228)我想,正是对设计的执着,对生活的热爱,才成就了深泽直人的惊人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原研哉的文章中,我们还读到这样一段话:深泽直人说他所做的全部就是「将石块堆在他的山中小屋旁」,他一直在发掘石头,寻找可以安放它们的地方,并且不用任何方式打磨它们。这种石头可能在一百个里面只有一个有着刚好适合环境的形状,但是他会一直寻找,直到找到它。这是非常自然的深泽直人式的消遣。(p229)这让我想起广告大师杨杰美的随笔散文集 —— 《创意,从无到有》,书中,杨杰美谈到创意生产的流水线(方法),他认为「蒐集素材」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因为,创意很可能就是一连串看不见的过程在意识表面底下长期酝酿之后的结果。深泽直人的「石头」酝酿了他一系列充满想象力的创意产品。

安东尼·格姆雷说:深泽直人的作品,散发着一种冷静而镇定的平静之感,它以令人舒适的方式在世界万物中拥有了自己的位置,他认为深泽直人提供了一种当代的感性,一种仪式感,一种个人与世界之间的平衡。蒂姆·布朗则把深泽直人定位为「关系的设计师」,而不是物的设计师,深泽直人对有形世界的情景和关系的理解/感知之深刻,让他的设计作品超越了「物」本身。《深泽直人 NAOTO·FUKASAWA》是深泽直人的系列作品集,深泽直人亲自整理了从未发表过的设计手稿,详细讲述了近90个设计作品的灵感来源、创作过程、设计理念等等。书中,同时登载了原研哉(KENYA HARA)、蒂姆·布朗(TIM BROWN)、佐佐木正人(MASATO SASAKI)、安东尼·格姆雷(ANTONY GORMIEY)、Jasper Morrison 五位设计师对深泽直人的「解读」。以此,我们得以一窥深泽直人的神奇脑洞,在欣赏他设计之产品的独特魅力之时,启发美学想象,并回馈与我们的日常生活。

 
二、设计,需要恰如其分(Appropriate solution)

按传统的观点,设计通常都是有意识的活动,设计师们一般会遵循一套行之有效的设计经验,比如,在设计过程中,倾向于某种设计的材质,依循某种特殊的技艺或隐含的机制。因而,在很多设计作品中,设计师的个人特征十分明显。某天,深泽直人意识到这样的设计令人窒息,于是开始寻求一种新的设计思路,摒除以往设计师所刻意强调的「我建议如此」的个人特征,不再于设计中引入「自己的感觉」,而是让设计恰如其分地适合于情景,根据实际情况来让设计契合各方面的约束条件,只有这样,设计看上去才是自然的。

设计的第二误区是:形式服从功能。一般地,一个优秀产品设计师总能够准确地衡量形式与功能之间的关系,创造出既能展现其功能,又能在形式上焕然一新的产品。如深泽直人之言,这是一个为了设计而设计的时代。深泽直人在设计初期,也不断地尝试设计「设计感」,仅以自己的方式考虑产品应该具有的外观,制造出一堆「荒谬」的产品,书中,深泽直人坦言,他自己也不知道这样创作有何意义。直至20世纪80年代,深泽直人意识到并没有一个适合所有人的外观,也没有一个所谓的(孤立于功能的)「好」外观,他改变了以往简单地「以创造形式为目的」的设计,深泽直人相信,这般以赋予事物毫无意义的形式为目的的设计并不正确,设计应该是为情景寻找合适的答案。

深泽直人对抹除实体的存在(Erasing physical existence)非常感兴趣。在设计灯具时,深泽直人心想,与其把灯设计成一个灯具,不如首先设计灯本身。有很多本身就是房间或者空间可见特征的灯具,比如,把瓷片做成灯,当灯没有打开时,它就变回了一片瓷片。深泽直人认为最好的设计是丝毫不要强调灯具的存在。(p022)深泽直人还设计了一款夹在物体之间的灯(A4灯)。A4打印纸几乎是我们办公室工作的一个象征符号,书架、桌子、文件、笔记本或者文件柜,都能与标准的A4尺寸产生紧密的关联,于是,A4灯可以和文档或书堆在一起,可以摆放在书架上,也可以是独立的一盏灯,藉此,A4灯与其所在的空间(办公室)及工作情景相融一身。(p080)

回到家呢。深泽直人想到,当人们回到家,会从口袋中掏出钥匙、手表和其他随身物品,并把这些杂物放在一起。于是,他设计了一款带有圆盘的灯(A LIGNT WITH A DISH)。书中,深泽直人开启了我们新的生活感知:夜晚回家,打开盘子上的小开关,灯亮了起来,模式发生了变化,从工作模式切换到了私人模式,取下首饰和手表,把它们放在盘子里,这些动作形成了一系列的连续行为过程。或者,靠在床边读完一本书,取下眼镜,把它放在盘子里,拨下开关,关上灯,切入梦想,进入潜意识的旅程 ……(p078)这个带有圆盘的灯不断切换着人们的生活情景(模式),也扩展了「家」 —— 这一方寸之地 —— 的无限想象。这是基于生活情景的设计,这样的设计,不仅实现了产品自身的功能,更奇妙的,它增强了我们对生活的沉浸感,很多时候,我们都忘了我们还有生活。

此外,深泽直人为MUJI设计了一款电饭煲,设计灵感源自他观察到人们在盛饭行为中的不连续性(Discontinuity in behaviour)。午饭时间,我们左手拿着碗,右手拿着饭勺,用右手打开电饭煲的盖子,把米饭盛到碗里,接着用拿着饭勺的右手关上电饭煲的盖子。然后呢。我们往往发现没有地方适合放下饭勺,这是一个连续行为停止的点。我们很可能会把沾着米粒的饭勺放在电饭煲的顶部,但是市场上大部分电饭煲都没有平坦的盖子,或者是弧形的,或者设置了控制面板,都不适宜。为此,深泽直人设计一个扁平的盖子,并增加了一个可以让饭勺的头部免于直接接触到盖子顶部的搁挡。深泽直人认为,这些每个人都能识别出的应力点,通常是能够决定设计想法的重要元素,如果行为中的不连续导致的小问题都得到了解决,那一切都会运行地顺畅自然 。(p034)蒂姆·布朗评述深泽直人的设计是「以人为中心」的,人与物,人与空间,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必须要作为一个系统加以考虑,系统里的每个元素相对整体的位置都应该是和谐的。只有这样,物才有了「目的感」,同时拥有了灵活的解释和效用的适应力。(p226) 我想,这是设计的「恰如其分」。
 

三、设计,消解在行为之中(Design Without thought)

书中,深泽直人分享了他的一个有意思的发现:路边的栏杆经常放着一个空的纸质的牛奶盒,而牛奶盒方形的底部和栏杆扶手的方形形状正好匹配。深泽直人相信,这不是巧合。环境影响着我们的手和身体,环境决定了我们的行为。比如,巴士站旁边的围栏被当作「椅子」,路旁的自行车篮被当作垃圾篓,这些都是人们潜意识下的行为习惯。再如,我们在攀爬陡峭的山路时,会自觉不自觉地抓住一些树枝和石头,它们是我们意识中的焦点,也成了行为过程中的节点,因此,这些树枝和石头被磨得越来越光滑,这些光滑的表面又成为下一个人的意识焦点和行为节点。类似地,草地上的羊肠小道也是这么形成的。

深泽直人对人们的无意识行为有着敏锐的观察。进入房间,收起雨伞,环顾四周,地面铺满瓷砖,没有发现伞架,自然地,我们把伞靠在墙边,把伞尖插在瓷砖之间的接缝里。这是人们生活中的无意识行为。深泽直人突发奇想,凹槽似乎也可以成为一种伞架,他想象在大厅门口,距离墙面10cm的地面上有个类似瓷砖接缝的凹槽,当访客进来时,会自然而然地把伞往墙上一靠,伞尖就插在设计的凹槽里,于是,传统概念里的「伞架」从人们的行为过程中消解了。这是一个没有物理实体的伞架,它让人们的无意识行为具有了功能性。这种去物质化的设计思考,是深泽直人「无意识设计」理念的一个具体体现:似乎已经存在但其实并没有(Thing that already seem to exist but don’t)。

安东尼·格姆雷称深泽直人为「大众观察官」:作为设计师,深泽直人在身体的内在感觉和可支配的有机世界之间的交界面上开展工作,不断发现并理解人类的行为,找出物体之间的便利,以及它们可以产生关联的机会。当「物」成为环境,就会让我们产生舒适、平静和顺心的感觉,而物的本身也表达了舒适、平静和顺心的感觉。(p119)深泽直人分享了他的设计理念:设计就在于找出这些共同点,它们存在于美丽的流动、无需思考的行为和意识集中的交汇之处,设计师就是要去找到它们的最佳形状,然后摆放在那里。在他看来,人和事物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稳定的,当一些新的东西出现在场景中时,它就会创建出一种全新的关系。而人与物之间无意识的、和谐的关系,才是「无意识设计」的最好表达。

1996年,深泽直人在「无意识设计」的设计工作坊上发布了一款CD播放器,其特别之处在于它的外观包含了操作(A shape with the operation included),这让它在众多同质化的产品中脱颖而出。一般地,我们的沙发、椅子或者桌子,都会被设计成适合人体工学以及所处空间的样子,深泽直人发现,音频设备和家用电器却从来不会围绕人和空间的关系来设计。一天,深泽直人打开CD播放器,CD慢慢旋转,音乐悠扬响起,旋转的情景让他想起厨房的通风扇,当你拉下通风扇的线绳,叶片开始转动,风的声音随之响起。心想,如果像通风扇那样,将CD挂在墙上听,同时给CD安装一个拉绳,当拉绳被拉下,CD开始慢慢地旋转,音乐播放出来,就像气流从风扇中被吹出来一样,这是怎样一种视听体验呢?于是,深泽直人为MUJI设计了这款CD播放器,它依赖于一连串的动作,拉下线绳(开关),CD转动,音乐播放。深泽直人强调,借鉴通风扇的外观并非是这个设计的本质,设备自身的交互性才是这个设计的魅力所在。(p020)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的「无意识行为」与CD本身,构成了这一设计的完整性,这是深泽直人「无意识设计」的核心理念之一:事物的直觉化知识应当暗含在设计之中,作品必须具有「不需要思考就知道」的直觉。

「设计并不是我所创造的,它原本就在那里,我所做的一切,只是将它呈现出来。」深泽直人认为「物」已经存在,已经有了所属物种和谱系,我们不需要制造新的东西,因为基本需求的表达和案例已经过剩,我们更需要的是关注人们的行为,对不同的人在相同地方使用相同东西的「活跃记忆」进行分析,了解共享环境的特征,在审视环境所造就的物品之时,同时审视我们在其中的编排,并将这些注入「物」之中,具化我们与它们之间的关系,此时,设计将会从生活的观察中涌现了出来。
 

四、唤醒五感,激活记忆(Rousing the five senses,Jolting the memory)

原研哉是深泽直人的朋友,作为一位平面设计师,他注重视觉信息的传达。然而,我们实际上是通过五感来认识世界和自己的。原研哉在思考,如果不是通过视觉(观看外观和外部肌理),我们如何通过生而俱来的感觉和感知来捕获信息呢?原研哉邀请深泽直人加入他的思考。深泽直人发现,很多事物看起来很奇怪,但却产生了很多有趣的发现,我们每天无意识所接触到东西的感觉是来自于它们已经存在于记忆中的味道,如果能通过一种极致的方式唤醒我们所没有意识到的感觉,就可以创造出淘气的充满愉悦感的设计。

以下是深泽直人设计的「唤醒五感,激活记忆」的作品:

1、JUICE SKIN(HAPTIC,TAKEO PAPER SHOW 2004)

深泽直人在为「触觉」展览设计作品时,联想到了纸质的饮料包装盒,味道能否由触觉产生呢,轻薄、冰凉、表面沁着水珠、那种握着液体的冰爽感觉,与饮料的味道一起构成了一个集合,在深泽直人看来,正如水果的皮肤和果汁是一个集合,皮肤里包含了水果的味道和口感。于是,深泽直人设计了一个香蕉味牛奶的包装盒,它在典型的利乐包装外观上覆以一个八角形的、香蕉的图案,以此传达味觉。此外,深泽直人还设计了一系列的水果饮品包装,例如,豆浆包装的表面看上去很像是豆腐的肌理,奇异果果汁和桃汁的包装表面都有一层水果皮肤上的绒毛,草莓汁的包装则内嵌着小种子,如是等等。(p113)

2、TEA BAG + RING(RE-DESIGN,TAKEO PAPER SHOW 2000)

深泽直人曾受邀为「再设计」展览设计一个茶包,以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日用事物。深泽直人观察到,在我们沏茶到喝茶的过程中,有一个意识的中心(Centre of awareness):茶色正好,可以饮用。茶汤变为红褐色的一瞬间,我们与茶的颜色有了一种交互,视觉上的,感知上的。深泽直人捕捉到这样一种状态,于是,他在线绳的末端系上了一个半透明的红褐色的指环,这足够浓的茶色代表了一种味道,它是沏茶人谨慎表达他们对茶钟爱的方式,深泽直人心想,这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情。(p041)

3、VACUUM CLEANER – HITACHI

深泽直人设计了一款吸尘器,吸尘的时候,吸尘器的外界面从纯白色逐渐变成红色,从点的显示变成了面的显示,我们也许会联想到,有一个人在吃东西,慢慢塞满了肚子,深泽直人认为,交互设计就是设计来自物的整体表达。(p053)

4、ISHI DRIADE

深泽直人曾依照一个从河床中捡来的石头形状,放大21倍,在其表面覆上皮革,然后放在艺术博物馆、酒店或者写字楼大堂里面,它不是一个长凳,也不是严格意义的沙发,但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意识无意识地坐下来稍事休息。深泽直人相信坐在石头上比坐在椅子或者沙发上更能增添人们的好奇心,这让我们联想到在海边看风景或在公园里玩耍的情景,自己变成了孩子,积极地与岩石互动。(p0152)

5、ISHICORO KDDI

如果我们设计一款手机,我们会考虑哪些因素呢,按键布局、按键时的感觉、手机与耳朵接触时的感觉、屏幕上的交互式设计,诸如此类,但深泽直人认为手机和手之间的感觉(联系)也应该考虑进去。他联想到小时候在河边和海边收集石头的情景,他被那些令人舒适的形状所吸引,于是,他把手机设计成小石头的样子,手机放在手中,就像石头被捡起来并放在手里把玩的感觉一样,我们会无意识地摆弄这些非几何形状的「石头」(手机),表面上的摩擦似乎也是一种交互的功能。此外,深泽直人把一些虫鸣鸟叫的声音添加了进来作为铃声,这让交互体验更加应景。(p048)

6、DORAEMON EMERGENCY EXIT LIGNT

哆啦A梦是我们熟悉的动画形象,它的口袋有一个特别的道具 —— 任意门,通过它,我们可以穿越时空,到达任何想望的地方。深泽直人把紧急出口标志上的小绿人换成哆啦A梦,紧急出口变成了「任意门」,当我们走过这扇门的时候,我们会想象到什么呢。(p110)

7、TERRA BOFFI

户外的温泉与居家里面的浴盆有什么不同呢,深泽直人为了让人们在家也能体会到户外温泉的感觉,没有像一般设计一样给浴盆匹配上金属水龙头,而是让热水涌进所产生的凹坑之中,一如他在邦迪阿米尔湖所看见的,明亮的湖水汇集在深褐色大地的凹坑之中,美得无法形容。深泽直人认为,这是一种自然的奢华。(p182)
 

五、些许补充和摘录(Several extracts)

1、设计的轮廓(Design outlines)
设计的轮廓,准确地说,它是实际物体的轮廓,也是其周围空间的轮廓,是移除了物体之后留在空间所形成的孔洞的轮廓。设计就蕴含在发现那个轮廓的过程之中。轮廓是由构成环境的方方面面的因素所决定的,包括个人的情绪、行为、时间、光线和空气。轮廓是在变化之中的 …… 有两种方式可以解释轮廓:我们可以把物体看作拼图中的一个小块儿,然后观察它的外边缘;或者我们可以看整个拼图,寻找能够被这个小块儿恰好填充的孔洞,然后沿着它的内边缘完成拼图。它们的形状是相同的,但它们的解释却截然不同。已经拼好的各种各样的拼图块,就是构成设计的要素 …… 有无数像我们呼吸的空气一般环绕着我们却被忽视了的事物,而那些孔洞就是由所有这些元素所构成的形状。(p008)

设计不仅仅只关注轮感的形状,还要注意相对正确的作用力。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可以均衡内部和外部的形状,它不产生过于强烈的作用力,这样才可以形成一个优良的、富有弹性的、不会将它的作用力过于凸显出来的设计。(p010)

有的设计轮廓只有在我们努力观察的时候才会渐渐逬入焦点,而另外一些则会突然出现在日常熟悉的场景中。无论哪种方式,它们原本都是是不可见的。正如隐约闪现在无数星星之中的星座,它们的形状是在人们记忆里的。 这些轮廓源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共有的记忆。这种在我们日常无意识的经验中所产生的认知形象,就是设计的本质 …… 我们可以掌控看不见的肌理,也可以触及周围可见物的空间,我们通过难以觉察的线索弄清连接着的网络。设计既不能旨在展示看不见的东西,也不能灌输任何过于热衷的意识。设计师所要做的全部,就是在给定的条件下找出正确的轮廓。(p010)

通过探查周围的空间环境,应该存在于那里的东西就会自动进入我们的视野。在稀薄的空气中绘制出一个与周围空间没有任何联系的轮廓,就像在仰望一片没有星星的夜空,需要描绘出想象中繁星点点的形象一样。(p010)

2、可供性 (Affordance)

人们一直在环境中审时度势,寻找价值,这种连续性被称为「行为」。詹姆斯·吉布森称之为「可供性」。胶合板的薄度和强度是人类发明的如何使用木头知识的标志。我决定使用这种薄的胶合板做一个圆木,设计一个躺在城市建筑之中像圆木一样的长椅是个很有趣的想法。我认为最好把它放在建筑前厅里,就像樵夫伐倒的圆木,树叶散落一地;也可以放在教室里。如果你把圆木立起来,它就变成一张桌子,杂志和报纸可以放在圆木的洞里。 从最开始,倒下的树和人通过可供性发生了连接,这种关系永远不会改变。(p189)

一个例子是雨伞,伞把上有一个轻微的凹陷,购物的塑料袋可以非常容易地挂在上面。雨伞是一种手持的保障,也是一种支撑。在不同的情境中,它可以被当作一把拐杖或是一个武器;一个小小的勺形缺口对购物的人来说,就变成类似带有钩子的自行车了。这个有缺口的伞标示着人在等待巴士的时刻并不想把塑料袋放下,因为重新整理袋子里物品的顺序很难 —— 罐头和马铃薯要放在底部,怕挤压的鸡蛋和西红柿要放在顶部,他们并不想放松袋子,让顺序变乱。现在能帮助到你的工具就在手边,伞把上的缺口可以承受重量。这种对生活中支撑者与被支撑者关系的物的可供性的灵敏度,是深泽直人所有作品中的黄金法则。(p120-121)

深泽直人告诉我们,自我是由环境提供给我们的可供性所创造的空间,环境就是我们自己,我们不可能从其中分离。自我应该是意志、意识或者无意识动机创造出来的,并且存在于围绕着我们客观相关性(聚集并制作物品)的中心虚空之中。我们的身体空间是虚无的,客观世界是在主观意识中产生的,或者说外部世界是我们内在意识的投影。你可能会说这是一个哲学问题,但它也是一个设计问题。 (p122)

3、PLUS MINUS ZERO (± 0)
PLUS MINUS ZERO (± 0) 是一个产品系列的名字,其意思是精准地达成人们的预期,抓住他们摇摆不定的欲望。我通常把这个系列解释为「似乎已经存在但其实并没有的东西」(Thing that already seem to exist but don’t)。我喜欢这句话。有些东西似乎存在着,是因为它们已经存在于人们的脑海里,或者是人们期望能够看见它被呈现出来。 (± 0) 给看不见的期望赋予形式式,它设计着平凡 …… 开发 PLUS MINUS ZERO (± 0) 产品的原因是能够重新设计那些让我们生活更便利的产品,并保持低价、低调又与众不同。重新设计一系列人们不会对其设计抱有高期望的产品,这样做也会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p071-076)

4、工作坊 WORKSHOPS

相比于「教」设计,这些工作坊更多的目的是发现真相,同时思考和体验事物,或者说掌握触媒以找到某个答案。对我而言,做这些工作坊也是一个思考并总结自己经验的机会。提出「为什么我思考这个?」 「为什么我选中了那个想法?」的问题,就像折回并分析我思考的过程,以及带给我想法的体验。我想给工作坊的参与者们和学生们分享我第一次得到一个想法时的感觉,以及我看见某个东西的瞬间感受,这些感知在每次设计中都会产生,它们在我摆脱曾经跟随很久的规范化设计之后,变得更加明显了;感觉好像我从不知道事物的逻辑、虚假就从真相的的世界里摆脱出来,并最终掌握了真正的真相;从根植于自然逻辑的哲学观点来审视它,感觉就像从充满了歧义、不能抛弃做作和错误的知觉,同时还要试图辩解所产生的物品和机制的世界里逃了出来。(p224)
 

深泽直人有个口头禅「总是会有眉目的」(always – should – have – been items)(p064)
 


……………………………………………………
本文遵循 CC知识共享协议(署名/非商业用途/禁止演绎)

 
 
 

Where Am I?

You are currently browsing entries tagged with 可供性 at As I am , so I see.


  • Tong LEUNG
    post 80s
    Zhanjiang
    major “aha”

  • 工程师,创意研究,博客写作

    兴趣: 哲学、当代艺术、复杂科学、剧场实验、社会创新。

  •   我的脸书

  • 文章分类 | Categories

  •       荣念曾漫画 – 格物致知

     

     

  • 知识共享许可协议
    本作品由梁栋﹝LeungTong﹞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4.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