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近年,教育理念悄然发生变化,随着互联网的革命性发展以及移动APP的普及,当今教育无论是理念层面还是工具层面都发生着积极改变。互联网及其带来的“开放教育”第一次如此深刻地冲击人们的传统观念,传统教育已不再满足人们对自身成长的需求,Coursera、edX,TED、MOOC及各类公开课资源提供了无限选择的可能和个性化学习的新契机。然而,各类开放资源的相继建立仅仅是一个开始, 人们只是拥有更多的获取知识的“工具”,但“获取什么样的知识”这一关键问题并没有得到回答,如今,网络资源是如此的丰富,以致我们不得不面对技术带来的新问题:如何在良莠并存的资源中获取我们自己所需的知识,抑或,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知识,这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新近教育理念的创新的确提供了诸多关于教育实践的思路,然而,诸多宏大叙述尽管描述了未来教育的诱人前景,但仍未触及教育核心:什么样的知识是有价值的、什么样的知识能塑造自我,什么样的知识能增益幸福 … 这是开放教育面临的新问题。
二、
新问题需要新的方法论以提供清晰的价值观和实践方向。
开放教育最诱人的地方在于学习的自主性。按说,自主学习意味着我们想学什么就学什么,这本不该成为问题,但事实并非如此。我们何以知道所学知识能够塑造自我、增益幸福?我们何以自证自己的所学是有价值的?哲学的“自相关”(self-reference)分析否定了这一可能。我们不能自我证明,不能自己为自己设定标准,可是,标准问题永远存在,我们终究需要设定一个“标准”以检验学习质量。诚然,我们可以说,我牢记了所学的开放课程,这就是标准,不过,“标准”的验证应当体现在“对知识的运用”,而不是“对知识的记忆”,若此,我们又该如何考察我们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应试教育有着明确的考核标准和过程,而开放教育的考核标准在哪里?另一方面,在真实生活中,我们终究不可能总是在“自言自语”,人与人之间总是需要交流的,这意味着,我们需要营造一个具有共同价值认同和话语背景的社区空间,以及塑造一个能够融入新社区的“自我”。不难发现,所有这些问题其实都是真实的生活问题。生活的具体境遇让我们不得不选择某些知识,生活的残酷考验着我们对知识的应用,生活迫使我们通过学习塑造自我以更好地和他者交流 …… 可见,开放教育的实践方向是:回归生活现场。然而,如何让教育回归生活现场?
三、
生活现场是一个真实的空间,这一空间向所有人开放,而且所有参与者都是真实的具体的个人。可是,一般的生活空间并不具备教育功能,因为它非常松散、缺乏组织性和明确的议题。近年,青年空间、文化空间、创新空间等的兴起给开放教育带来很多启示。这些空间往往有着明确主题,聚集着一批有着共同趣味和价值取向的人群。参与其中的人可以为共同的生活议题做深入的建设性的探讨,并在探索的过程中自由思考、相互启发,从而获得自我教育的机会。
新近读了一本《有限与无限游戏》的小书,里面有几段论述让我很受启发:
触动(touch),并不是指两个人的距离减少至零。只有我们从自己的心中,同时原创地回应时,我才真正被触动。但是你必须是从你自己的心中,出自你自己的天赋,否则你并未能触动我。触动永远是双向的。除非我以触动你为回应,否则你无法触动我。(p095)
无限的言说不希望聆听者单向接受言说者的已知物,而是希望与聆听者分享一个视域。(p139)
倘若一个空间能让大家彼此触动,彼此分享视域,那它就具有了教育功能。文化空间和开放教育也就找到了结合点。读过一篇文章,里面讲到“教育”才是文化的内核。我赞同这一观点。我期许能创造一个专注于本土文化(传统)和公民社会(未来)的城市空间,让大家在这一“空间”之中寻找自我教育和生活创新的灵感。
……………………………………………………
本文遵循CC知识共享协议(署名/非商业用途/禁止演绎)。
这篇文章是对MaD第五方向研习主题(教育怎样培养个人)的一个初步思考。尚需改进。